据扬子晚报报道,2025年7月的一个清晨,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富士康工厂门口,一群中国工程师正忙着打包行李。他们脸上没什么表情,手里的动作却挺快,有人把笔记本电脑里的数据清空,有人将工牌随手丢进垃圾桶。这可不是正常的换岗,300多号人就这么齐刷刷地准备离开,只留下几个中国台湾的同事在原地打转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印度那边搞的“90%岗位本地化”政策闹的,企业要是三年内达不到,税收优惠就别想了。
工人(资料图)
说起来,这波中国工程师从印度撤离,可不是单就富士康这一家的事儿。往前数数,2019年之后,中资企业为了帮印度把手机产业搞起来,前前后后派过去5000多个技术骨干,把从零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链条都搭起来了。可现在呢,小米、OPPO那些企业里的中国工程师,好多都在打听怎么离职回国。印度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急得不行,说再这么下去,外资企业里的中国员工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一个个都走掉,到时候印度制造业的底子怕是都要被掏空了。
展开剩余80%其实啊,印度制造这些年能有点样子,真离不得中国工程师在背后使劲。就拿手机产业来说,2015年小米先派了200个工程师过去,整整三年时间,手把手教印度工人搞那些高精度的活儿,像什么贴片、屏幕贴合,一共12项核心工艺,全都给教会了。不光这样,还帮着在当地弄起了有600家配套厂商的供应链网络。更厉害的是,他们还琢磨出一套适合印度的“低成本质量控制体系”,把iPhone组装的良品率从一开始的35%提到了2024年的88%,这可比印度自己的团队干得好多了。
而且印度工人干活效率本来就不高,8小时下来,产出只有中国工人的一半,拿到英文操作手册,能看懂30%就不错了。中国工程师来了之后,就搞出“模块化生产+实时工单系统”,把复杂的工艺拆成200多个简单的标准动作,这样一来,印度工人培训时间从18个月缩短到6个月。在特高压输电那块儿,保变电气的工程师花了五年时间培养印度技术团队,结果2025年因为政策的事儿,没办法只能把子公司低价卖了,1.37亿就出手了,技术断层的难题一下子就冒出来了。
可现在这些工程师一走,印度制造的麻烦就接踵而至。富士康那300个工程师刚走,他们工厂生产iPhone17的良品率就从75%掉到了50%,像摄像头校准这种精细活儿,没了中国工程师指导,直接就停了,苹果在印度的工厂量产时间也得往后推2个月。印度电子产业协会有数据说,全行业首件产品合格率降了12%,返工花的钱涨了35%,这可要影响到那320亿美元的年度智能手机出口目标了。
工人(资料图)
产业链这边也悬了。印度80%的电子核心零件都得靠进口,其中60%来自中国。以前这些供应链能顺畅运转,全靠中国工程师在中间协调。有家中资手机厂,走了10个供应链工程师,印度自己的采购团队就抓瞎了。因为语言不通,流程也不熟,屏幕模组交货时间从7天变成28天,生产线停工的次数也从一个月1次变成4次。更麻烦的是技术传承,印度工程师还没学会5G手机射频调试、锂电池涂布工艺这些核心技术,中国企业又开始搞“技术回流”,核心工艺数据都不让往外传了,这以后印度工厂还咋运转呢?
外资企业也不傻,看到这情况,都开始重新盘算在印度的投资了。三星在印度工厂的中国工程师,申请续签签证的时候,30%都被拒了。伟创力那些美资企业,也在琢磨着把一部分产能搬到越南去。2025年上半年,印度制造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降了22%,其中中资撤资的项目还涨了18%。美国有个智库叫CSIS,说这事儿其实就是外资企业用脚投票,说明印度又想要技术,又搞打压的政策根本行不通。
要说起来,印度这局面也是自己政策搞出来的。以前就干过不少“杀猪盘”似的事儿,2023年给小米开了555亿卢比的天价罚单,冻结的资金占了小米在印度营收的40%;2024年又逼着中企转让特高压技术,把保变电气逼得退出了印度市场。这么一搞,中资企业心里都门儿清,所谓的“放宽投资审查”,不过是想把人骗进来,等把技术弄到手,就把企业踢出去。
现在产业界怨声载道,印度政府才急了,赶紧弄了个“技术人才签证绿色通道”,说要把中国工程师签证审批时间从6个月缩到10天。可中资企业根本不买账,以前被冻结的48亿元资金还没解冻呢,那个本地化政策也没改,这哪有什么诚意啊。印度转型国家研究所也不得不承认,就算现在放宽限制,印度制造业在精密制造、供应链管理这些方面,还得靠中国至少5年。
更有意思的是,印度一边想跟着美国搞“印太战略”,在边境上挑事儿,一边又想让中资把技术带过去,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企业都不知道该咋办。2025年G20峰会的时候,印度还想拉着西方国家一起逼中国转移技术,结果反倒让富士康这些企业加快了从印度撤资的脚步,把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搬到泰国去了。
而另一边,中国这边的机会可不少,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这些行业发展得飞快,给工程师的工资比印度高30%,研发体系也更完整。2024年搞了个“工程师返乡计划”,国内企业一下子多了120万个高端制造岗位,就比亚迪一家,在深圳、西安又建了8个研发中心,吸引了5000多个在海外的人才回来。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,在印度积累点经验,回中国再升级发展。
而且中国也有自己的打算,明确说了核心技术、关键工艺不能随便外流,还列了“禁止外流清单”,要求去印度的企业得建技术防火墙,可不能再像保变电气那样吃大亏了。商务部的数据显示,2025年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同比降了15%,但对“一带一路”上那些友好国家的投资涨了28%,产业转移也更安全稳妥了。
莫迪(资料图)
说到底,印度制造现在的困境,就是想走捷径搞工业化,不想一步步积累基础技术,总想着靠外资“输血”来超车,结果因为政策太短视,把人才都逼走了。现在大家都知道在印度赚钱难,想把钱带出去更难。那300个工程师行李箱里装走的,不光是他们自己的职业选择,可能还有印度制造的未来。莫迪政府现在估计也明白过来了,没有中国工程师撑场面,想当“世界工厂”,怕是越来越远了。
发布于:江苏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